馮平山(1860-1931),戰前學海書樓董事。祖籍廣東新會,是香港著名華人企業家,銀行家和慈善家。年青時在泰國營商,進行絲綢和土産雜貨貿易,其後在廣州創辦兆豐行,從事藥材買賣,後遷往香港,發展為南北行著名商號,並開設香港維吉利銀號,亦安銀號和東亞銀號,成為香港東亞銀行大股東及永遠董事。[1]
馮氏是戰前學海書樓董事之一,抗日戰爭期間,為保存書樓寶貴藏書,曾把部分藏書移至馮平山圖書館暫存。[2]馮氏樂於發展慈善事業,尤重興辦義學,[3]如倡立官立漢文中學(今金文泰中學)、協助香港大學創辦中文學院,及興建香港大學中文圖書館,故圖書館命名為「馮平山圖書館」,館內圖書曾開放給全港市民借閱。1961年,馮平山圖書館遷至香港大學圖書館後,馮平山樓成為博物館,現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。馮氏因對社會熱心貢獻,而獲委任為太平紳士。
馮氏逝世後,區大典太史為其撰〈馮平山先生墓誌銘〉:「公常痛恨失學,乃發憤興學,自邑而都而港,所助學,疑先後幾及百萬金,於道喪文蔽之秋,慨然以經正俗為己任,資富能訓,公其庶幾乎」,可見馮氏對教育的熱心貢獻。[4]
[1] 彭淑敏:<香港華商與學海書樓>,《國文天地》,第33卷,第10期(2018年3月),頁27。
[2] 「1959年法國敦煌學家伯希和(P.Pelliot)參觀圖書館時,檢視藏書目,盛稱圖書館藏書已足為研究中國學術之用;而70年代,港大中文系教授也謂:『此圖書館之設置,貴能為有生機之機構非僅以庋藏印刷品而已。』」有關後人對馮平山圖書館之評價,見區志堅:<學海書樓推動中國文化教育的貢獻>,廣東省政協,文史資料委員會編:《香海傳薪錄—香港學海書樓紀實》,頁121-122。
[3] 吳道鎔:《新會馮平山墓表》〔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特藏(據1931年拓本) 〕,參氏《馮平山墓表》,載氏《淡盦文存》(沈雲龍主編:《近代中國史料叢刊》)(台北:文海出版社,1975)本〕,頁81-84。
[4] 區大典:《馮平山先生墓誌銘》(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特藏),缺出版年份。